返回
第 22 章
首页
更新于 2025-02-16 03:18
      A+ A-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章
    韩夫子把谢行俭和赵广慎单独叫到书房, 问两人的心得体会写的怎么样。
    两人闻言, 规规矩矩地起身掏出几张散纸递过去, 韩夫子先看的是谢行俭写的诗赋心得。
    谢行俭这几年尤为注意他的字, 平常除了临摹韩夫子送给他的楷书字帖外, 他还专门去学读帖, 在楷书的基础上, 他慢慢的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执笔时,逆入平出,提按起主, 写出的字没有草书潦草,也不似楷书那样端正,写到尽兴时, 通篇字体行云流水, 一气呵成。
    韩夫子低头翻阅着谢行俭的心得,见上面的字落笔舒展, 收放自如, 不由赞了一声, “你的字有长进, 大小相兼, 疏密得体, 不错。”
    谢行俭听了这话,精神一振,不禁微笑起来。
    韩夫子教授的是楷体, 楷体的实用性很强, 但就艺术性而言,楷体不占优势。
    自从知晓科考学官偏爱写字写的好的学生后,谢行俭便有意识的改变他习惯用的楷书,在其基础上,他融汇上辈子的行书风格,书写时注意起笔和藏锋,慢慢的他便练就了一手行楷。
    这种书法实用性和观赏性比较相得益彰,落在洁白的纸张上,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融,很是赏心悦目。
    韩夫子摇头晃脑的吟读完,又拿起赵广慎的接着看起来。
    半晌,韩夫子才将手上的文章放下。
    谢行俭和赵广慎飞快的交换下眼神,都看到了彼此眼中掩藏不住的担忧。
    以往韩夫子每次看完学生的功课后,都会将人骂的狗血淋头。
    果然,韩夫子单手在两份功课上敲了几处,正待开口点评一二时,韩夫子抬头见面前的两个学生吓的脸色一白。
    顿时乐的挑眉,目中擒笑,“今日不骂你们,你们接下来好好听着便是。”
    谢行俭和赵广慎闻言心中不由一舒,弯腰拱了拱手,示意韩夫子只管讲。
    韩夫子在太师椅上蹭了蹭,寻着一个舒服的姿势半靠着椅背,招了招手,让两人一左一右的站到身侧。
    “先说帖经。”韩夫子指了几处,“童生试侧重考经书,你俩考过县试应该能体会到这点。”
    两人点头认可。
    谢行俭事后针对题库做过分析,县试几场考下来,虽然墨义分值高,但只要认真写完,就会发现经书的知识点贯穿整套考卷。
    “之前你们考的都是小题,无外乎是从圣人文字中割裂拼凑的章句,你们只需熟读四书五经即可,做起这些毫无悬念的题当然是小菜一碟。”
    “但仅仅只会背,只会套句子,这种法子用在府试上可要不得。”韩夫子读了几句赵广慎写的,语气不由的严厉几分,“你看看,你看看这几句,题没破对,意也没立好。”
    说着狠狠挖了一眼赵广慎,恨铁不成钢的出口骂起来,“你看看你后面写的东西像什么话!前面几页写的尚且说的过去,越到后面越糊弄人,句式颠三倒四不说,前后语压根就不着边际。”
    “还有你——”韩夫子抬头觑了一眼谢行俭,“你别以为字写的好看就完事,虽说学官第一眼看的是你的字,但写的好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你若是诗文填的差,再好的字也没大用处。”
    谢行俭被韩夫子的一顿批吓了一跳,旁边的赵广慎也好不到哪里去。
    韩夫子气的胡子直往上翘,突然起身背着手在屋子里快步的来回踱步,走了两圈停下来拿眼睛瞪着两人,“你们一个不擅长写诗,一个破题不精,你让老夫说你们什么好?”
    赵广慎被骂的垂着脑袋不敢出声,惨兮兮的站在那一动不动。
    谢行俭见状,无声的瞟了一眼并排的鹌鹑·赵,无奈的上前一步,挤出一丝尴尬的笑容,拱手表达歉意,“夫子莫气,是学生们的错。”
    赵广慎被谢行俭小小的踢了一脚,反应过来后急忙跟着拱手赔罪。
    半晌,韩夫子消了会气,又坐回椅子半躺着,眉目间舒缓平和,沉声道,“你俩也不是一点进步都没有,谢行俭后面做的两首咏梅诗比之以往的水平要高上不少,赵广慎呢,开头几道小题破的虽称不上精致奇诡,但几个要点齐齐整整,明明白白的列出来,倒不失洒脱平稳。”
    听罢,谢行俭心里有些满意,脸上也带出几分笑容。
    之前在家写咏梅的诗时,他心里暗暗沉思过,上辈子他从小就背诵各位大诗人做的咏梅、颂梅、爱梅的诗句,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他张嘴一口气就能背出不下十首。
    这些诗,无论是哪一首,皆是语言文采斐然、见解入木三分。
    假设他拿出来套用,肯定会受到韩夫子的夸赞。
    可拿着笔,他迟迟不敢落下,脑子里经过一番天人之战后,他最终还是选择自己琢磨好。
    那两首看好上去还不错的咏梅诗,是他绞尽脑汁花了一天半的功夫才作出来的。
    说来也是惭愧。
    谢行俭微微的低下头,小声的哀叹一声。


上一章 目录 到封面 加书签 下一章